一、联系前文,寻主题关系
师: 一起看大屏,这是我们单元的主题。一起来读。课件出示:
生: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。
(资料图)
师:找一找这个单元主题的关键词是什么?
生:好奇,爱思考。
师:你说了两个关键词,第一个关键词是好奇,第二个关键词是爱思考。
生:我觉得是“科学发现的机遇”中的“机遇”。
师:什么样的机遇?
生:是科学发现的机遇。
师:孩子们,科学发现需要好奇,科学发现需要爱思考。明白了这一些,我们再来读读单元的主题,我想你的感受跟一开始会不一样。
生: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
师:围绕着这个单元主题,咱们这个单元一共安排了4 篇课文。课件出示:
师生合作读
师:这 4 篇课文,前两篇课文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带领下,我们已经学过了。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回顾一下。其中第14 课的第一篇课文叫《学奕》,选自《孟子.告子上》,是一篇文言文。这篇课文讲了两个人跟着奕秋一起学习下围棋,最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,什么道理?
生: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专心致志,它里面有一个人就觉得老师会有鸟要飞过来,想去射鸟。
师:这个人显然不是专心致志,这个人是?
生:三心二意。
师:这就是《学奕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。孩子们,这个道理跟我们单元主题有什么联系?
生:我们单元主题里面说了科学发现的机遇,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,然后在《学奕》里面,他其中有一个人,他就是非常专心地学习的。他非常专心地学,他自然而然就会引申出思考,引申出好奇心。
师:说的真好,科学发现,好奇固然重要,爱思考固然重要,但是如果他三心二意,他能有成就吗?他能有发现吗?没错,这就是这一篇课文跟我们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,我们一起来读一读。
生:学习必须专心致志,绝不能三心二意。
师:因为科学发现同样需要专心致志。我们继续看,其中的第二篇文章叫《两小儿辩日》,选自《列子.汤问》,讲了两个小儿为太阳离我们之间的远近,争的面红耳赤,不可开交,而这样的问题居然难倒了大学问家孔子。如果从两小儿的角度来看,这个故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?
生:我觉得是只要善于思考,即便是小孩子,也会有一定的发现。
师:也就是发现不分年龄大小,只要你善于观察,只要你勤于思考,你也会有自己的发现。孩子们,这个启示跟我们单元的主题又有什么关系?
生: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发现的机遇,等待科学有好奇而且有爱思考的人。两个小孩子都因为观察与生活之中之间的联系的问题,还引发了思考,他们也是好奇的。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只要在生活中发现问题,都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,有思考就是好的。
师:说得真好。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待着那些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。这个人跟年龄有没有关系?可以是大人,也可以是小孩,可以是男的,也可以是女的,可以是古代人,也可以是现代人。这就是他们之间的联系。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再来读读。
生:只要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即便是小孩子也能有自己的独特的发现。
师:我们继续来看第 15 课,这篇课文很特殊,它是一篇说理文,讲了三个事例。第一,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明了酸碱试纸;第二,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了“大陆漂移学说”;第三,美国著名的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了睡觉跟眼动之间的关系。这3 个故事,让我们明白了怎样的道理?生:我觉得是只要勤于思考,就只要勤于思考就可以……(孩子不知道接下去说什么)
师:你会说,说下去一下,只要勤于思考,就会有?
生:一定的收获。
师:就会有科学上的发现。当你在思考的过程当中碰到了困难,碰到了挫折的时候怎么办?
生:我觉得通过一系列的实验,想方设法来去解决它。
师:在这个过程当中,遇到了困难,遇到了挫折,是轻易的放弃,还是?
生:我觉得还是要坚持下去。因为坚持学习,并且坚持实践,你才有发现科学世界的这些可能性。
师:会思考固然重要,但是在思考的过程当中,学会坚持却更加重要。100个问号,从观察开始。100个问号当中确实有思考,然而,100 个问号更在告诉我们,碰到困难、碰到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坚持。坚持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成语锲而不舍。是的,这就是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。孩子们,这个道理跟我们单元主题之间有关系吗?
生:我觉得是这篇课文告诉我们,在探索科学的路上,我们要多提问,多思考。
师:多提问,多思考,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,要学会。
生:锲而不舍。
师: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最终在科学发现上有自己的收获和成就。好,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再来读一读。
生:只要善于观察,不断发问,勤于思考,锲而不舍,就能发现真理。
师:是的,孩子们,我们已经学过的这3 篇文章,无论是《学奕》,还是《两小儿辩日》,还是《真理诞生于100 个问号之后》,其实最后都指向我们单元的主题,那就是?
生:科学发现的机遇,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。
二,认识怀表,找表里生物
师:今天我们要学的《表里的生物》这篇课文又在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?而它跟我们单元主题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?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这篇新的文章,读课题,2遍师: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,知道这是父亲的表。父亲的表是什么表?生:还记得我觉得父亲的表里面是装着一只小蝎子的表。师:父亲的表是什么表?准确的说,你会说,你一定知道,什么表?是手表吗?是什么表?生:怀表。师:大声的说。生:怀表。师:没错,就这么简单。怀表,顾名思义,手表当然是戴在手里的表,怀表应该是戴在哪里的表?生:应该是挂在怀上的表。师:也就是挂在胸前的表。孩子们见过怀表吗?见过。我们一起再来看看。大家看,这就是怀表。一起说这就是——怀表。
师:我们来认识一下怀表的一些基本结构。大家看,这是怀表的表盖。打开表盖,怀表里边的时间看得清清楚楚,合上表盖,啥都看不见。而在怀表的表面有一层透明的玻璃,这就是怀表的表镜,它是用来保护里面的刻度和指针的。
师:打开怀表的表盖之后,我们看到的是怀表的表身,也就是怀表的身体,里面能够看到它的五脏六腑。这里有红色的,蓝色的宝石,镶嵌着宝石的是螺丝钉,怀表的螺丝钉住了一个又一个金黄色的齿轮,齿轮会转,它转起来就能够带动弹簧,于是弹簧就会左右摇摆,并且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。这是关于怀表的一些基本的知识。我们再来看表里的什么?——生物,在我的眼中,这表里的生物到底指的是什么?我们一起来看,这里有一组生物,谁来读一读?课件出示:
指名读 齐读
师:孩子们发现没有?这些生物有什么相同的特点?
生:他们都是昆虫。
师:蝎子不是昆虫。
生:他们都比较小。
师:没错,体积比较小。
生:而且他们都会发出声音
生:我们是很难在路上一下子能看到他们,藏得很深。
师:没错,他们活动的时候都比较隐蔽,我们轻易发现不了他们。孩子们,表里的生物在我的眼中,最后父亲告诉我,所谓的生物指的就是——蝎子。我们一起来看这就是——蝎子。长得极其恐怖,不但长得极其恐怖,而且蝎子还会蜇人。生读2遍蜇人。
师:蝎子会蜇人,你一个不小心如果被他蜇了,轻则呕吐眩晕,重则昏迷不醒,甚至可能丧命。各位怕不怕?怕是正常反应。你们怕,文中的我小冯志跟你们一模一样,也怕。最后,我敢去动父亲的怀表吗?不敢,因为我怕。
三、创设矛盾,寻找证据
师:其实我们都知道,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怀表的结构。怀表里面有活的生物吗?有恐怖的蝎子吗?没有。那个会发出滴答滴答声音的,会晃动的是什么?是弹簧。而我却认为表里竟然藏着一只小蝎子。那孩子们,为什么我会形成这样一个荒唐的结论?来,打开课本,快速的默读课文,理一理我的整个发现过程,把你梳理出来的内容填到表格上面去。课件出示:
师:孩子们,把笔都放下,抬头挺胸。我们都知道表里没有生物,更没有蝎子。我们知道会发出滴答滴答声音的,会动,会摇摆的是弹簧。我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荒唐的结论?很显然,他跟“我”的那一次经历有关系是吧?我们来理一理。其实我小的时候最初就已经有这样一个观点,什么观点?
生: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。
师:我把你的观点概括成五个字,师板书:发声皆生物 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这样一个观点。这个观点是?
生:发声皆生物师:有一次我碰到一件事儿,我发现父亲的怀表在没有任何人去操作它的时候,竟然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。于是我就猜想。
生:于是我就猜想表里边一定有一个禅或虫类的活的生物。
师:但这只是我的猜想,我还没有完全证实。于是怀着这样的好奇心,我就想一次又一次的去求证。然而父亲总是不让我动怀表。到最后,终于有一次,父亲告诉我,那里面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,到这个时候“我”才证实?
生:这个时候才证实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。
师:没错。所以到最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,什么结论?
生:最后得出的结论是,有蟋蟀在钵子里,有蝈蝈在葫芦里,有鸟儿在笼子里,父亲却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。
师:没错,我的结论就是表里有蝎子。“我”发现父亲的表会发声,师板书:表里会发声 我就开始一次一次的求证,最后父亲亲口告诉我里面就是小蝎子。所以我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,这个结论就是表里有生物,师板书 表里有生物 我们已经理清楚了,原来《表里的生物》写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。小时候一开始我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——表里会发声, 有一次我发现父亲的怀表——表里会发声,于是我就猜想——表里有生物,但那只是猜想,后来我一次一次的求证,父亲总是不让我动表,到最后他终于告诉我,里面就是一只蝎子。到最后我得出了这个结论,这个结论就是——表里有生物。
师:我们都知道,表里边那个会发出滴答滴答声音的,会左右摇摆的根本不是生物,根本不是蝎子,而是弹簧。那么问题就来了,我们知道科学发现必须符合事实,同意吗?同意。不符合事实的一定不是科学发现。同意吗?同意。而我发现父亲的表里有一种会发生的生物,事实上,那里根本没有生物,会发生的是表里的弹簧。那么“我”的发现还有意义吗?两个选项a 有意义,b 无意义。我来调查一下,不要受任何人的影响,独立思考。选择a ,认为有意义的,举个手,把手放下。选择b,认为无意义的,举个手,把手放下。当然,你要得出个结论是容易的,但更重要的是,你要为自己的结论寻找寻找。
生:我觉得是寻找理由。
生:寻找证据。
生:需要有一些例子,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。
师:是的,孩子们得出一个结论是容易的,但是你得为自己的结论找理由,找证据,找事例。孩子们,理由,证据,这样的事例去哪里找?
生:我觉得可以去网上找。
生:我觉得可以去询问他人。
生:我觉得可以在书上找。
生:我觉得生活实际里也可以找到。
师:4 个孩子提了 4 条不同的建议,第一去网上找,第二向别人请教,第三在书本当中找,第四,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。这4 条建议当中,你们觉得最重要的,最根本的,也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哪一条?
生:联系生活实际。
生: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在书里面找,因为书本能出版,应该都是比较正规的。
师:离开了课文你找什么?离开了课文当中的白纸黑字,你还找什么?打开课文,找到《表里的生物》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做3 件事情。我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。课件出示:
师:三件事情,第一件事情找证据,当然是在书上找。第二件事情,写批注,当然是在书上批。完成了这两件事情之后,再做第三件事情,小组交流。明白吗?好,开始,默默地读,仔细地找,静静地想。
师:交流很热烈,交流也很有成效。我了解了不同的小组,有的已经达成了共识,也有的发现了新的证据,但是还在交流,还在碰撞当中。好,不管怎么样,这样的学习特别的有效,正是在交流当中,你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入。好,我们现在全班交流你们的思考和收获。你们已经发现了自己的证据。我得出了一个荒唐的结论——表里有生物,在我们看来是荒唐的,但是在小时候的我看来,那是个荒唐的结论吗?不是,不但不是,而且在我看来,我的结论是?
生:是非常正确的
生:是有理有据的。
生: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。
师:孩子们,就让我们一起把课文当中你们能够找到的证据,我们来梳理一下,看看我怎么就认定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很荒唐的结论。而在小时候的我看来,确实合理的,正确的,很有意义的。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来一条一条的找证据来。第一条证据在哪里?第1条证据在哪里?来?这位孩子。生:第一条证据在第一自然段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。师:好,我们一起来看看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。我形成了一个观点,读。课件出示:
生: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
师:我怎么会形成这样的观点呢?原来我找到了足够支持我这个观点的理由。我找到了好几个示例。第一个示例是。
生:早晨有鸟,叫得很好听。
生: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。
生:夏天蝉在绿树上叫。
生: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里唱虫,唱不同的歌曲。
师:是的,这些事例很有说服力。鸟能发生,因为鸟是?
生:活的生物。
师:狗能发生,因为狗是活。
生:的生物。
师:蝉能发生,因为蝉是?
生:活的生物。
师:而草丛里的虫能够发生,因为?
生:它是活的生物。
师:所有的这些事例都在支持我形成的观点。这个观点就是凡能发出声音的?
生:都是活的生物。
师:这还不够。如果你们留心一下他举的4 个事例,时间的词儿。你们看,鸟叫是在早晨,狗叫是在夜里,蝉叫是在夏天,虫叫是在秋晚。发现没有?从早晨到夜里,从夏天到秋晚,把这些时间的词连在一起,你有什么新的发现?
生:让我们感受到,小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。
师:从事例上面来看,这些时间的词是不是在暗示我们什么?
生:无论什么时候,只要发出声音的,都是活的生物。
师:虽然只写了 4 种示例, 4 种生物,但是这些时间的词分明在暗示我们只有这4 种吗?在你们的生活当中,也一定知道还有发生的生物。你举一个事例来进一步支持我的观点。
生:夏天的田里,青蛙一直在叫。
师:青蛙呱呱的叫,青蛙之所以会叫,因为青蛙是?
生:活的生物。
师:发声皆生物。继续举示例。
生:早晨的时候,大公鸡叫得很响。
师:大公鸡喔喔的叫,因为大公鸡是?
生:活的生物。
师:你看,发生皆生物。来,继续。
生:晚上的时候,偶尔可以听到猫在房檐上叫。
师:没错,猫之所以会发出喵喵的叫声,那是因为猫是?
生:就是活的生物。
师:发生皆生物。再来一个。
生:中午太阳当头的时候,鸭子就会在水里嘎嘎地叫。
师:没错,鸭子之所以能够嘎嘎地叫,还不是因为鸭子是活的生物?没错,发生皆生物。你看,小时候的我,多会证明自己的观点,你们继续往下看。他不光用正面的势力来支持自己的观点,他还会用反面的势力来支持自己的观点。比如,
生: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,有时却洪亮的响起来,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。
师:如果离开老人钟会发生吗?老人不就是生物吗?第二个反面的事例。
生: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,那是一个盲人在弹。
师:如果盲人不弹,三弦会发声吗?不会。盲人不就是个生物吗?所以这些反面的势力也在进一步的支持我的观点。凡能发出声音的皆是生物,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,真有意思,白色的文字我来读,黄色文字你们读,我们来体会“我”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,竟然找到了这么多的事例。课件出示:
师生配合读。
关键词: